軟體研發中的專利

年輕時剛進入這個產業時,雖然了解智慧產權的重要性,但並不知道它實際發揮的效果有多麼深遠。而IP(Intellectual Property) 的範疇很廣,這裡先來談一下 M 社研發中的專利形成的模式,因為這跟研發的流程息息相關。

為了節省篇幅,有關專利權的基本觀念就不介紹了,讀者可以自行到網路上去搜尋。我記得 M 社從 2000 年開始,對專利權的取得變得十分積極,並且是以系統化的方式進行。甚至為了讓研發的主管與團隊能從根本上了解專利權的策略意義,派出了資深有經驗的法務和工程人員到世界各地的研發中心,宣傳及說明流程及該注意的法律事項,M 社在這上面投資的深入可見一般。

簡單來說,專利權的作用已經不只是用來保護創意而已,它已經形成了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。除了我們比較常聽見在訴訟案件的攻防之外,說的極致一點,專利權所形成的經濟行為 (例如買賣,交換等等),讓它跟貨幣的性質非常像似,經營的好是可以來賺大錢的。所以國際的大公司,都會對專利的申請有比較完整的規劃和布局,就跟下棋一樣。

可能跟一般人的想像不同,專利權並不是到技術已經成形才開始申請,而是更早回朔到產品在非常初期的規劃就要訂出範疇;所以專利的形成流程要與產品的開發生命週期整合在一起。以 Office 的研發為例,在每一代產品的 Vision Document 出來的同時,研發的高階經理人就要跟法務人員討論專利群組的架構要怎麼定,涵蓋那些產品及使用情境,先劃出需要支援的成本預算 (申請和維持專利可是要錢的)。而到了各個產品的規劃 planning 階段,再讓每個產品組提案,用類似內部競賽的方式,讓大家盡量提出可能形成專利的內容。而在開始 coding 之前,專職的專利規劃小組,會和每個產品組的 GPM 和團隊,定案在這個軟體版本要申請那些專利。

而整個專利案件的撰寫流程也是個大學問。當專利範疇大致定下之後,資訊的保密變得非常重要,這對後面專利權成不成立至為關鍵;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公司動不動就要人簽 NDA 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在研發過程中,M 社的原則是不去搜尋相關已存在的專利,做特別的迴避動作。這個做法有點見仁見智,不過以 M 社已經有大量專利資源的情況而言,的確比較能主張原創性。

所有的案件申請的準備,都必須要在產品的第一次公開 (例如 beta 測試) 前完成。在這其中,產品組必須保留所有的研發文件和進度,並定期與專利小組討論專利的完整性。當然,如果以任何一方覺得內容不夠玩整,可以隨時喊停,M 社完全不擔心沒有其他的 idea 可以送件。

到了後來,跟 M 社很多的文化一樣,專利這件事已經成了整體運作模式的一部份,而不是多出來的負擔。不做到這樣,就不容易將它的價值發揮到極致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