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體中的大數據
之前曾經提過,PM 之神S 先生在 M 社的偉大貢獻之一,就是引入了”遙測” telemetry 的功能。對很多使用者看來,Office 2003 是個平淡無奇的 release,除了兩個新產品 InfoPath 與 OneNote 之外,大多數的客戶並沒有大改版的印象。但是對當時的開發工程團隊,這個版本的架構卻是有著革命性的基本改變: Office 軟體開始自動記錄使用者端的 bug 資訊,更進一步的是能透過 internet回傳使用資料 (當然是在 user 同意的前提之下,有印象的人都知道叫 “使用者經驗改進計畫”,內部的 code name 叫做 DAD Watson ,就是福爾摩斯旁邊的跟班華生博士)。在此之後,M 社才有足夠的資訊能做系統化的分析 user 的行為;以現在的角度來說,就等同於最早階段的大數據觀念。
這樣的功能引入之後,受到影響最大的是 PM 的工作。在此之前,大部分的功能規格設計,等於都是 PM “拍腦袋”(強國用詞) 想出來的,誇張一點說,功能對 user 到底有甚麼好處,怎樣使用功能最順暢,說到底都是 PM 說了算。在此之後,M 社開始要求,所有的設計要有 Watson data 分析的依據,甚至很多 feature 的優先順序直接從 database 訂出來。有一度許多 PM 還很恐慌,就怕自己的工作馬上要被 Watson 給取代了,因為之前很多PM 在 planning 階段做的事情,例如 focus group 研究、feature survey 等等,不是消失就是大幅減少;更重要的是,PM 們深怕決策權就被資料分析分析所取代了。
現在回顧起來,這些疑慮當然都是杞人憂天、而且,許多事後諸葛亮還埋怨 M 社推動這個改變不夠早,不夠快。無論如何,這個觀念重新定義了許多 M 社職位的 JD 以及績效評估,後來也大大的改變了產品的設計取向。下一篇,就用這個觀念解釋一下,為什麼免費的 Office (我是指 M 社的正式產品) 始終做不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