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外部性之二

自從 Office 大賣之後,很長一段時間,M 社視封閉的檔案格式為一項珍貴的資產,不肯輕易開放,只有一些特定的合作夥伴,經過繁複的簽約要求,才能一窺究竟。但是幾個版本下來,幾個結構性的問題逐漸浮現。

首先是隨著 Word/Excel/PPT 功能的增加,binary format 的結構越來越複雜,而維持相容度的技術困難度就會越來越高。工程師不僅要維持向前的相容程度 (新版本程式讀取舊版本輸出的檔案),還要絞盡腦汁提供向後的相容 (舊版本程式也能讀取新程式產生的檔案),舊程式雖然不能使用新功能,但是檔案資料要妥善保持不能破壞,當檔案回到新程式時還要能順利打開使用,這稱為檔案的雙向完整性 (Round Trip Integrity)。

這樣設計的理由十分明顯,檔案的相容是維持網路效應的關鍵;但是 round trip integrity 卻逐漸變成新功能的門檻,有時產品組的一些創新想法,會因為無法 round trip 而不得不捨棄,因為很多使用者極端重視相容程度。同時,每個新版本的測試成本越來越高,即使產品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自動化技術,測試要涵蓋所有的檔案還是不可能,更不用說檔案的數目一直在成長。

而另一方面,市場對 M 社的壟斷也開始了抵制行為。除了反托拉斯法的訴訟之外 (這個案子的細節在 Internet 上很豐富,這裡就不再重複了),另立檔案格式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,終於在 2005 年,Open Document Format 成為了 OASIS 的標準 (2006 年成為 ISO 標準)。這對 M 社產生了很大的壓力,因為這已經脫離了技術範疇的競爭了。產品組原本在 Office XP 中就開始設計了以 XML 為基礎的第二檔案格式,但是當初並不是用來作為 binary format 的取代品,而是一種對第三方的開發輔助,結構不夠完整。2005 開始急起直追,將其作進一步擴充成 Office Open XML,也送進了 OASIS 和 ISO 的申請,終於在 2008 年成為標準,開放給開源或商業軟體免費使用這種格式開發各種應用。

OOXML 的推出,等於宣告 binary format 不再是 M 社 Office 的資產,而是一個包袱。除開非技術層面的種種計算與博弈,為什麼 M 社要做這個決定 ? 即使在 M 社內部,很多資深經理人的看法也很分歧。唯一其中有一點,是我跟一些 GPM 看法比較一樣的。

一直以來,M 社不管是 Windows 或是 Office,都非常重視第三方開發者的 ecosystem。Office 一開始的做法,是仿效作業系統,將應用程式設計成一個加值平台 (就是有名的 VBA 和 Automation),一方面是有 Windows 的先例,另一方面其實也算是受到 binary format 的限制,不想讓第三方直接使用,必須透過客戶端的應用。

但是一路下來,Office 的的開發一直不像 Windows 那麼繁榮興盛,產品組有很多的檢討,開發的模式也調整了幾次。有識之士心裡都有數,這其實是一個危機,雖然並不迫切。而這個危機的癥結點,就是不開放的檔案結構,開發者必須依賴一個龐大而且昂貴的平台,意願自然有限。S 大神和當時的資深領導,應該也認為必須要改變心態,才在推出 Office 2007 的時候,一舉開放所有檔案結構資訊。

只是現在馬後炮回頭看來,開放的時機可能還是晚了。雖然檔案型態的資料在 IT 協作中數目還是很高,但是已經不是主軸。尤其是即時通訊軟體和 mobile 應用的興起,多人協作核心已經轉向多線軸的訊息 (multi-thread messages),文件變成事後整理的工具之一而已。即使 Office 產品組還是很努力在追趕新的協作方式,並沒有被淘汰,檔案格式成為網路外部性要素的時代已經過去。

這也解釋了整個 IT 環境以及 M 社開始往開放的模式前進,成為一條單行道。 開發者生態系以及開放性已然是新的網路外部性。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