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外飛來一篇

這一篇跟程式設計毫無關係,先自首。純粹用來記錄一個有趣的觀念。

過年前跟一位業界營運經驗非常豐富的老朋友吃飯,聊到一個在亞洲相對新興的職業。先對這位好友的背景推崇一下 (好歹我也認識一些VIP): 他從國際高級顧問公司出身,從 1997 東南亞金融海嘯之後就開始推動金融以及製造業的轉型 (聽起來挺熟悉的)。之後投入傳統製造業及通路經營長達 13 年,但同時一直對 IT 技術的變化保持高度的興趣。他現在的工作是協助一個私募基金評估投資標的的營運能力。簡而言之,他很厲害就是了。

“你有沒有聽過 interim 這種職業”,他神祕的問。

直接反應應該是臨時工,不過這不太像是他會問的工作。我還真沒聽過,好奇地反問他這是甚麼。

他解釋: Interim Management、也有人稱為 Interim Executives,正式的中文不太確定,好像有人稱為 “過渡階段經理人” 或是 “專家派遣”。他說,有些規模大的私募基金,對於一些特定的標的,例如家族二代要接班,或是營業內容要做大幅的改變 (數位轉型?)。雖然企業的體質很好,未來市值很有潛力,但是經理人的專業能力還有待提升,這些 PE 會自行聘請或是委託大型的顧問公司,尋找已經退休而非常有經驗的 CEO、CFO各種行政人才,進駐這些標的公司,執行短期 1-3 年的任職,提高達成這些 PE 目標的達成可能性。說穿了,就是 “高級傭兵”。

他繼續說明: 這種形式有不少好處,例如: 有些家族企業雖然想要升級,但不希望長期的經營權落入他人的手裡,這些短期的高階人才有能力轉型,但因為只是短期的任命,所以並不會威脅到家族的掌權。另一方面,這些高級人才雖然已經退休,但他們的名望和能力都還在,也很愛惜羽毛,所以並不會擺爛亂搞;而短期的任命,讓這些高級用兵沒有包袱,反而能大刀闊斧,加速轉型。

另一種情境是: 有些企業的體質不錯,但遇到一些無法預期的人事震盪 (如經理人健康或是醜聞),需要有經驗的團隊做危機管理。穩住陣腳之後,再交棒給企業新生代。這種形式的合作源起於歐洲,算是成熟的觀念,現在由於資本投資的範圍越來越廣,海峽對岸和東南亞也開始興起。

當時討論的熱絡,但是現在回頭想想,要運用這種模式,好像門檻並不低。第一、要聚集這些資深或已退休的高級傭兵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更不用說怎樣去確人他們的能力,能夠大刀闊斧推動改革,而不是公眾印象中的 “老摳摳”?。其二、以國內為例,企業投資的風氣並不熱絡,要推動轉型說的通常比做的多。最後,我想最傷腦筋的應該是: 國內企業最需要但也最害怕的就是 “失敗” 二字,除非是保證成功 (但天下哪有這種事呢?),恐怕沒有太多敢撩下去。

我的心得: 雖然我自己是覺得這個點子蠻妙的啦 (嘿嘿當然啦,高級顧問又能自由自在,誰不愛?),但是即使自己的職場年資不短,但是接觸的範疇還是很狹隘以研發為主,孤陋寡聞,實在不敢托大直接肯定這這模式。才會想這裡將想法分享出來,也許其他商界的先進會有不同的想法也說不定?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